第199章 跪礼

 孟知意在思考。

 如果再晋国内,每个地方去购置一批粮食,这样的方法可行吗?

 晋国的一州之下也有需要的县在的,每个县下的村也很多,这样累计起来的粮食数量,也足够了。

 这样的话,东边与淮州靠近的几个州怕是要打个折扣了,毕竟淮州、胶州是晋国最大的粮食来源,其他的几个州都比不上他们。

 只希望胶州不要被淮州波及到才是。

 脑海中陆续过了几个方案,她终于敲定了注意,准备让王总管与汪总管两人安排不同的商队,去往不同的州内收购粮食,等收购完成后,立刻运送至郊外的粮仓内。

 “对了汪总管,府上有在京城郊外的粮仓吗?最好要人迹罕至的地方,这样才有助于我们隐藏起来。”

 “回大小姐的话,粮仓的问题您不必有太多的顾虑,只要粮食到手,我会立刻安排人去处理的。”

 孟知意没有立刻开口说话,行不行需要等到时候粮食来了之后才能看得出来。

 汪总管点点头,王府在郊外也有不少的田地,甚至还有山,不过是安排粮仓的地方,回去多修建几个也就是了,反正粮食没有那么快到。

 “你多安排点人,先去

 就近的安州、同州以及晋州。”

 孟知意将自己规划的路线告诉他,上官淮在淮州,现在不清楚那边的情况如何,保险期间,还是尽量不要靠近东边。

 通过上官淮与自己依稀想起来的地方,知道前世的流民一路到了京城,除了皇城底下确实有更多的资源,能够活下去外,周围的州能收留难民的自然也收留了。

 可能力有限,加上流民来势汹汹,他们也怕引起自己治理的地方老百姓的不满,毕竟有人确实是借助流民做了不少坏事。

 到了一个地方之后流民聚集的多了,便会去抢人、抢钱,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也不怪中间有的县城与各州联合起来不让难民逗留。

 毕竟难民在当地逗留的时间越长,对当地的威胁就越大。

 知人知面不知心,何况能够从淮州一路走到京城的难民中,又有多少是老人与小孩儿?

 体力弱的要么在刚开始就死去了,要么在长途跋涉中也活不下来。

 青壮年才有可能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存活过来。

 这对难民走过的州并不是一件好事。

 青壮年形成一股势力下来,也足够当地的官员吃一壶了。

 因此刚开始的官员还愿意开成

 们施粥,到了后面,几乎是禁止对方在当地停留,必须要让他们走。

 就算是想留下来的,要么有才能,要么有钱才行。

 可这样的条件反而激化了难民之间的矛盾,因此到了京城之后,他们说什么都不愿意再走了。

 这其中不乏有心人的挑拨,但更多的也是一路走来收到的冷眼与羞辱。

 如果可以的话,谁愿意成为背井离乡之人?

 如果在当地他们也能生活的很好,可受灾之后也只能成为难民罢了。

 这也是孟知意需要尽快找到粮食,安顿他们的原因。

 一路奔波,如果到达皇城之后被人发现他们依然被天子抛弃,依然被京城里的百姓厌恶,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