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路人不平凡 作品

序六 心中有座江湖(第2页)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好诗,以后好好做个商人吧。”

 ...

 可能连段古玉本人都很难想到,年轻人醒来后竟然没有看到段古玉用血写下的四个大字。

 还是下山后通过县城内贴的布告才知道大夏国都昨日已经被叛贼夷为平地。而严老板在内的十二人被当场镇杀,段古玉本人也成了朝廷悬赏万两白银的要犯。

 拍了拍口袋中的一叠信封。年轻人心里一惊。

 信的内容自己早上已经看过,大概是这些朝廷口中叛贼的家书。如果现在将这些书信交给本地的朝廷,必定能获得一笔丰厚的酬劳,到时也算衣锦还乡。

 可年轻人随后做出的选择,却让他度过了堪称梦幻的两年。那么年轻人这两年究竟在做什么呢?

 送信。

 没有过多的纠结。年轻人决定出发后,先是买了一顶斗笠。接着配上一个不大的酒壶,拴了根绳子跨在腰间。

 每经过一家酒馆便要询问有没有在卖一种名叫二两春的烈酒。最后竟然还真让他在一条深巷中找到一家不大的酒馆,存有名叫二两春的酒。年轻人一尝,味道果真与那日不差。

 于是,年轻人包下小酒馆所有的酒水,让店家将自己的酒壶蓄满,剩下的就埋在地里等自己日后过来取。

 待三日后,一个头戴斗笠,腰挂酒壶,怀里捧着一把根本与剑鞘不搭的长剑,手中拿着西玄落洲地图和江湖指南的年轻人出现在码头,看上去和武侠小说中第一次出远门的菜鸟侠客简直一模一样。

 年轻人计划从南部码头出发。第一站便是四百里外的曲家镇,接着便是一千两百里外的玄祥派,两千里外的玄世村,后面的就要乘跨洲大船送达。

 本想着大概四个月即可将这些信件送完回家,没想到这趟江湖一走就是两年多的时间。

 由于各洲江湖早已蜷缩于山高水远的偏低之地。无疑给年轻人找寻的工作制造了巨大的难度。

 随后,年轻人的足迹慢慢地遍布天下四洲。来去间已是第三年夏天。在跨洲巨船的一间小房间里,年轻人坐在窗边拿着酒葫芦了,回忆着过往两年的经历。

 与自己出发前的想象完全不同。两年半前自己乘船三百里,又走了两百里山路。年轻人不知自己当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只想起背篓里的草鞋磨坏了一双又一双。

 从山下打听一路,惴惴不安的来到曲家镇江湖门派灵槐门。不大的哨岗内就是几排砖瓦房。岗哨亭子下支着个棚子,里面坐着个老头正拿着个缺了一角的瓷碗喝茶。

 门前一棵巨大的灵槐树已被利器整齐的截断,只留下刻下圈圈年轮的老树墩。

 年轻人把书信和通关文牒递给看门的老人,并询问是否认识信上署名之人。结果老爷子拿着信,手一个劲的颤抖。

 拄着拐杖一路小跑,不多时便喊来了另外几个同样连兵器都举不起来的白发老人。

 几个老人分着传阅不过三页的信纸,有哭的,有笑的。就是没有一个说找谱牒仙人报仇的。

 那时的年轻人有些不知所措,赶紧安慰身边一个正在痛哭的老人,害怕老人真哭晕过去。待老人情绪稍微稳定,年轻人询问哪位老人是掌门,他想替信中之人留下一部分银票给门派里的老人。

 结果这一问,老人的泪水又止不住的往下流。原来信中之人便是门派的掌门。几年前受友人之约代表整个门派前往夏朝守护即将崩溃的国祚。

 自从夏朝国都爆炸之后,门派中逍遥仙人本就不景气的日子更是与日俱下,连饭都吃不上了。

 所有的年轻人为了和逍遥仙人脱离干系纷纷退出门派。甚至有少部分人直接选择向当地朝廷报官,痛斥门派犯下的种种罪行,带头做了引路党。门派的势力从整座山脉醛缩至今的山顶一角。镇派之物灵槐也是那时宗门仙人斩断带走,自此宗门彻底衰败。

 曾经近百人的灵槐门,如今只几个年过古稀老人选择留下,白天下山耕种,晚上抽出时间修炼门派仅存的秘法。心甘情愿的做门派最后的守墓人。

 待年轻人下山前,看门的老人干脆把门派里

的秘籍抄录了一卷送给年轻人。说与其送给后面攻山的强盗,不如就送给愿意听他们这些老骨头讲话的年轻人。

 待下山后,老人死活不肯接受年轻人送来的三百两银票,但在年轻人说让老人用这三百两遣散了门派内的其他老伙计时。

 老人瞪红双眼,拿着钱点了点头。

 其他几洲的情况,大致相同。一样难走的山路,一样两鬓斑白的老人。一样毫无生气且破败不堪的景象。

 难道这就是江湖吗?是但好像又不是。

 “酒葫芦,你说究竟什么江湖啊?”

 年轻人今天是真的喝多了。

 “不想了,不想了。想多了头疼。”

 拿着酒葫芦抬起头又灌了一口酒,靠在窗边就这样睡去了。

 年轻人不知道这天下的江湖到底是什么模样,但似乎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年轻人心中一直有着他的江湖。

 不然他不会在西玄落写下‘峨眉山月歌’,一年后再次写下‘望天门山’。在玄祥派遗址的石碑上至今留有用剑气刻出的两行大字。

 睹人间,更盼逍遥。

 渡江湖,且酌一杯。

 此时连年轻人自己都不知道,天下近半数的文运。已经在他身后无声聚拢。心中的一颗种子,悄然开放,结出硕大果实。

 这块石碑在六百年后被一位清渠洲的小说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山水游记之中。在随后的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对于石碑最下方的署名究竟是何人,各洲知名学士争辩近百年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倒不是作者的名气太小。只是后世的人们更习惯他另外几个称谓。

 逍遥仙太白祖师,

 诗仙太白,

 剑仙太白,

 酒仙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