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许人间第一流 作品

第214章 卷二 利益链上虫蚁多(第2页)

 之前那场大战以后,怨军也确实该修整一下了。

 跟着,李承乾又一一交代了任务,除了契苾何力、王进还有王玄策被留了下来外,其余人也就各自忙碌去了。

 “这是大明王廷第一次兵出日月山,大将军可知这对大明王廷意味着什么?”李承乾问道。

 契苾何力又不傻

,点了点头,道:“只能胜不能败。”

 第一次兵出日月山就吃了败仗,那就太打击大家的士气了。

 李承乾摇了摇头,说道:“将军说对了一半,胜是必然的,这一点本王坚信,慕容顺这个人的性格优柔寡断,他不敢轻易对大明王廷出兵,这会儿,如果慕容伏允没有知会他的话,估计他还在等着慕容伏允出兵。

 就算慕容伏允知会他了,他也会先琢磨琢磨,到底要不要与本王为敌。

 所以,如今是我们最好的时机。”

 对于慕容顺这个人,李承乾承认是他看走眼了,但就算是看走眼了,对这个人的认识,还是大差不离。

 从当初慕容顺拾掇达延芒结波坐镇日月山他就看出来了,慕容顺不愿和大唐交恶,这就是他的机会。

 “将军此番兵出日月山,有一点要切记。

 该狠的时候一定要狠,但是该怀柔的时候,一定要怀柔。

 不能一股脑的全部杀了了事。”李承乾说道,“至于什么时候该狠,什么时候该怀柔,将军可知?”

 契苾何力也是个人精,一听这话,立马就懂了,嘿嘿笑道:“殿下瞧好了就是,不过,末将可得问殿下要一个人。”

 “谁?”李承乾笑道。

 “玄策老弟。”契苾何力道,“杀人我在行,但如何让那些家伙归心,还得让玄策老弟来,这个他在行。”

 他是个很讲规矩的人,也知道分寸,邀买人心的事儿,他不能做,所以他点名要了王玄策。

 这也是李承乾为什么留下王玄策的原因,当即笑道:“这无妨,玄策,此番大将军出征,你便一同前往,还是由王进带人护你周全,具体怎么做,这里面都有,你回头自己看看。”

 说着,李承乾拿出了一个信封。

 信封里面,有他对王玄策和王进的具体安排。

 王玄策当下点了点头,便接过了信封。

 至于王进,一言未发。

 他不需要表态,李承乾交代什么他就做什么。

 很快,契苾何力便集结大军出发了。

 事实上也如契苾何力所言,不过是一天时间,契苾何力便拿下了日月山至洮源一带。

 第二天,伊原锡也带着工程队出发了。

 他如今的工程队几乎全是当日的俘虏组成,为了防止俘虏动乱,契苾何力甚至还派了一营将士回来。

 在临时大营里,契苾何力聚齐了各营参将以及王玄策,他们也在商议,这地盘是拿下了,可问题是该怎么守。

 虽说慕容顺暂且还没有反应,但你得防着点儿啊。

 众人七嘴八舌的商议了一番后,契苾何力拍板道:“拿下了这一片后,日月山到洮源是一百二十里的路程,那我们干脆每隔四十里建一营寨,驻扎一营,剩下一营做为机动,这样真有敌袭,相互也能有个照应。”

 草原就是如此,无险可守,一百二十里的防线,五千人守起来,是真有些吃力。

 他也知道将兵力分散不好,但不分散,这一百二十里的防线就跟个筛子似的……

 “不用四个营寨。”王玄策说道,“榷场那边驻守的是唐军,我们不需要派太多人在那里。”

 契苾何力闻言,大喜道:“那更好,有两千人的机动,纵使某一营遇袭,也能更快的速度赶到支援。

 对了,殿下不是派伊主事带着工程队来了么,他们主要是做什么?”

 “具体不清楚,不过各个营寨都有,可能是修建工事吧。”王玄策摇了摇头,这个他就不是很清楚了。

 大明王廷的动作很快,快到让所有人都想不到。

 而在长安城,李二和满朝文武刚捏着鼻子认下了李承乾的和亲之举,接二连三的奏章又来了。

 都不用打开看,单单从程咬金、牛进达、崔明远这三个名字,众人就知道,这他妈十有八九又是李承乾在闹妖。

 好在今天是常朝,参与的人不多。

 “这混小子,就不能消停点儿?”李二是真的无语了。

 这也太能搞事情了!

 “陛下,不知宿国公他们的奏章上说了什么?”房玄龄问道。

 李二摆了摆手,直接让人将奏章拿给他们。

 看完奏章后,众人都是相顾无言。

 “陛下,这……”房玄龄也不知道说什么了。

 李承乾这事儿做过头了。

 尤其是程咬金送回来的三方互不侵犯条约。

 这样的条约,绝不是李承乾可以做主的。

 哪怕他是大唐太子,这样做也不行。

 在大唐,能做这种决定的,非李二不可!

 “这三方互不侵犯条约,之前高明密信问过朕了,朕已经同意了。”李二很是无奈地说道。

 没辙,这事儿他得替李承乾兜着,他不兜着,李承乾单单此举,就会麻烦缠身。

 而听李二这么说,众人也就不再多言,不管是不是,这已经是最好的结

果了。

 “陛下,不知那连弩真如奏章上所言?”李靖又问道。

 李二点了点头,道:“我试过了,确实如奏章所言,一连十发,有一说一,这笔买卖对方就算不是高明,也能做。”

 对于这个,可能是他最为满意的了。

 虽然连弩的射程有限,也存在改进的空间,到时候交由将作监便是。

 再说了,这本身就是支援自己儿子,有什么好说的?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崔明远的那份奏章……”房玄龄说道,“大唐从没有开设过榷场,如果开此先河,怕是会引得诸多人的反对。”

 这份奏章才是最麻烦的。

 李承乾太过于想当然了。

 他以为开设榷场使得两国互通有无,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

 但是他忘了,榷场的出现,真正损害的却是士族的利益。

 真以为没有榷场,大唐和那些番邦就没有贸易往来?

 不说长安西市,就大唐那些士族,谁家没有商队跑这一条线?

 榷场一开,他们的商队还用跑么?

 以前的私企,直接给干成国营了,这还玩个屁!

 关键是,这不是说洮源一地开个榷场的事儿,这是开了个先河!

 “先把消息传出去,看看反应吧。”李二也很无奈,这破事儿,一天天的。

 房玄龄点了点头,倒也没有更好的法子。

 他其实也清楚,如果榷场真弄起来,对大唐来说其实是好事,别的不说,税收总要增加一些吧,以前那些商队跑这条线,朝堂可没收到一分一厘的税。

 没办法,人家那叫走私……

 果不其然,随着常朝散去,消息传出。

 长安城炸开了锅!

 这要得个屁!

 京兆韦家,士族齐聚一堂,王侍郎当即说道:“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大家好好想想,这榷场到底能不能开!”

 “这不是几个的问题。”有人说道,“这是与民争利,如此施为,老百姓哪里还有活路!”

 “对,与民争利,堂堂国朝,焉能如此?”马上就有人开始捧起了臭脚。

 崔御史道:“上折子吧,如此恶政,定不能施行。”

 这一次,大家格外的团结。

 无他,这才是他们的核心利益。

 之前李承乾做的种种,其实对他们的利益而言,损害都不大。

 可这次开设榷场,却是动了他们的利益。

 就卢家而言,他们每年因为和高句丽的贸易往来,支撑着卢家近乎两成的纯利润,若是今后大唐和高句丽也弄一个榷场,他们岂不白白损失这两成利?

 其他人家也大多如此。

 大家都有商队远走番邦。

 别的不说,就说吐谷浑,若不是有他们暗中卖粮食,吐谷浑这些年的雪灾,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

 所以说,这个榷场不能开。

 不过下午,李二的案头上就已经堆满了奏折,无一例外,全都是反对开设榷场的。

 随便看了两份,李二摇了摇头,也就懒得看了。

 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废话。

 与民争利?

 他都笑了。

 到底是动了谁的蛋糕,他不知道么?

 他知道,不过,这事儿他也真不好办。

 主要是这条利益链上的人太多了……

 有些头疼。

 “派人快马传信,告诉高明,榷场之事让他就别想了。”摇了摇头,李二说道。

 他思量过了,为了一个榷场现在就和那些士族闹翻,犯不着。

 作为一个帝王,他不会脑门儿一热就轻易做一个决定。

 衡量利弊,才是他要做的。

 他不知道榷场的好处么?

 知道的,但知道又如何。

 这条利益链上人太多了。

 反对的声音太大了。

 这不过是刚刚放出点儿风声,他的桌案上就被反对的奏章给堆满了,这要是真的施行下去,其后果可想而知。

 皇帝啊,哪儿有那么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