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羽 作品

第151章 老王的故事

桌面上的菜肴逐渐排开,姬小飞手中的筷子轻盈一挑,便巧妙地掀开了瓶盖,啤酒的泡沫随之轻轻翻腾。他侧过头,目光扫过赵羽与上官婵儿,嘴角挂上一抹询问的微笑,“要不,一起享受这泡沫的乐趣?”两人却微笑着摆手拒绝,姬小飞耸了耸肩,自嘲地一笑:“既然如此,就不勉强二位了。几日来未曾好好饱餐一顿,我先自行开动了。”话音未落,他已如风卷残云般狼吞虎咽起来。赵羽望着他,不禁笑道:“真是人不可貌相,饭量不可胖瘦啊。”姬小飞嘴里塞满了食物,含糊其辞地回应,“平时我可是过得挺精致的,这趟远行琼州,费用不低,真是饿得有点儿急眼了。老板,再照刚才的来一份。”赵羽惊诧道:“你还吃得下?”姬小飞抹了抹嘴,笑道:“我那是垫垫底,再说您二位不是还没动筷吗?这样,咱们边吃边谈正事儿。”

 赵羽微微颔首,眼神一凝,语气转为认真:“你方才提及的所谓‘助阵盗墓’,指的是哪位墓主?”姬小飞听了,慢慢将手中的筷子搁下,对着空中一拱手,声音里满是敬意:“正是那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臣,声名显赫的王朗,王景兴!王司徒!”此话一出,赵羽与上官婵儿手中的筷子不由自主地停在了半空,两人目瞪口呆,四周的空气似乎都凝结了,震惊之情如潮水般涌出。

 姬小飞见二人这般反应,赶忙补充道:“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名流众多,你们对王司徒或许知之甚少。我简单介绍一下: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是东海郡郯县的人。在汉末至三国曹魏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他可是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既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经学大家。

 “他年轻时,曾在太尉杨赐的门下求学,因其精通经籍,被推荐为郎中。杨赐去世后,他毅然辞官守孝,对孝廉的征召也婉言谢绝。后来,徐州刺史陶谦慧眼识珠,将他提拔为茂才,担任徐州治中从事。他在会稽太守任上深得民心,建安元年,孙策南征会稽,王朗领军抵抗,虽败犹荣,甚至在败逃途中被孙策俘获,却也受到了对方的礼遇。

 “后来,曹操征召他入丞相府,担任谏议大夫,参与司空军事。魏王国成立后,他身兼数职,既是军祭酒,又是魏郡太守,还历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要职。曹丕称王,他晋身御史大夫,封为安陵亭侯。曹魏立国,他被任命为司空,加封乐平乡侯。曹叡登基后,又进封他为兰陵侯。直到太和二年,王朗才与世长辞,他的儿子王肃继承了兰陵侯的爵位。”

 另外,王朗博学多闻,闻名遐迩,他校订的儒家经典独步一时,声名远播。他笔耕不辍,着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等三十卷文集。在魏国,他的《周易传》更是学习《易经》的学子们必须通过的考核内容,其思想被后世誉为“王学”。

 话音未落,姬小飞便猛灌了一口啤酒,不禁感慨:“我的个亲娘嘞,当年课本里的文章是左耳进右耳出,现在倒好,盗个墓,竟然把老王头的生平记得比自己的生日还清楚,还有一万多字,我继续说啊!”赵羽赶紧挥手制止:“得了得了,你说的我们都快跟周公下棋去了,耳朵都快长茧子了。我们就想知道你口中的这个王朗是不是那个皓首老贼,苍髯匹夫,枉活七十有六,被诸葛亮活活骂死的那个王朗。上官婵儿也一个劲儿地点头,眼神里都是好奇。”

 姬晓飞抓了抓头皮,略显尴尬地说道:“嗯,是倒是。但关于诸葛亮骂得他吐血而死的情节,不过是罗贯中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效果,所做的夸张想象。那些绘声绘色的细节,固然扣人心弦,却也不过是文人骚客的艺术渲染。算了,既然你们对这个人有所听闻,那我们就不必深究那些琐碎之处了,他爱咋死咋死!总之,这个人是富甲一方,老鼻子有钱了,他死后还筑起了宏大的墓穴,传说中里头金银财宝无数。上官婵儿皱着眉头,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她质疑道:“你这说法可靠吗?史册中并未渲染王朗生前的财富,以他的官位来看,似乎也不具备建造宏大规模陵墓的资格。你真的确信那就是王朗的墓穴?”